比亚迪凭借自研材料和规模化生产,大幅压低核心部件成本,让双腔空气弹簧得以向主流市场下沉;孔辉、保隆等本土供应商则通过低价策略和灵活服务,吸引车企合作,逐步替代外资份额。
不过,价格战也导致行业利润承压,叠加外资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,市场竞争更趋激烈。
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,深入交流更多行业新进展。市场与项目咨询、人才服务、决策研判,添加Aristodemus0403。
早在2018-2021年,蔚来、理想、岚图等国内新品牌就将空气悬架带到了30-50万元的价格区间;2024年不仅出现了“2”开头就能买到的空悬车型,比如奇瑞星纪元ET、腾势N7等等,长安深蓝G318更是把空悬的起步价降低到了19.99万元。
举例而言,比亚迪自研双腔空簧闭式智能悬架系统,通过高分子复合气囊和规模化生产,单套成本下降明显,可以配置在15万以上车型中。其产能规划显示,2025 年二期扩建后将覆盖 20 万级主力车型,彻底改变行业成本结构。
实际上,空气悬架的贵不仅仅是采购成本,更贵的大头在于研发成本。一款车型在设计之初,就要考虑到空悬和悬架几何的适配问题。研发成本此前被部分国际大厂宣称为“几个亿”。
威巴克、大陆等国际大厂,售卖的空悬往往是“一揽子”方案,车企不仅需要被迫适应对方提供的空悬方案,还要额外支付“开发费”。据孔辉科技老板郭川透露,威巴克对每款车型收取的开发费高达好几个亿。再加上还存在地缘政治等导致的交车难问题,不少原本打算用威巴克的新能源车企只能望而却步。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,国内新能源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国产空悬厂商。
举例而言,目前市场份额第一的孔辉科技,为了吸引车企的目光,孔辉开出了比威巴克、大陆更低的价格——空悬供货价格打7折,开发费用打3折,也很快有了历史上首位客户——岚图汽车。
此后孔辉还和理想等进行了密切的合作,理想L系列上市后大获成功,让孔辉科技一波起飞,顿时从“无名之辈”成长为市占率第一的空悬企业。与孔辉一同崛起的另一家空悬企业保隆科技,其逆袭之路也基本类似。
当然,低价化的反面则是毛利率的略微下降。2025年第一季度,国内空气悬架前装标配交付量同比增长68.36%,但价格战导致行业毛利率持续下滑——保隆科技空气悬架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24.57%降至2024年的22.6%。
当前,本土企业正以激进扩产争夺市场份额,孔辉、保隆已经基本完成产线准备。
其中,孔辉科技已建成湖州、重庆、广州三大生产基地,2024 年空气悬架年产能达 80 万台套。其集成式闭式阀泵总成于 2025 年 9 月量产,产线%,工艺装备全部自研。公司超薄空气弹簧囊皮采用精密编织工艺,2025 年为 5 个车型量产供货,苏州、重庆新产线 万台套,进一步压低单位成本。
保隆科技合肥基地空气弹簧产能提升至 200 万只/年,马来西亚工厂 2025 年 Q2 投产后产能达 30 万套/月,目标全球市占率 25%;其与博邦联合自研的空气压缩机、CDC 减振器产线 调试完成,实现从部件到系统的全链条供应。
与此同时,比亚迪中山工厂规划年产120万套双腔空簧,美力科技、瑞玛精密等新玩家也通过投资扩产加入战局。
2024年数据显示,国内新车空气悬架装机量前三名为孔辉科技(41.3%)、拓普集团(25.8%)、保隆科技(19.6%),合计占比86.7%,而威巴克、大陆份额不足10%。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2025 年第一季度国内 50 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中,外资品牌空气悬架配套率依然居高不下,其中威巴克、大陆集团均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。部分经典高端车型,例如奔驰 S 级、宝马 7 系、奥迪 Q8 等旗舰车型仍 100% 采用外资方案。
例如,威巴克在无锡工厂实现空簧国产化,大陆集团常熟工厂二期项目在2024年投产,新增年产 60 万件空气弹簧和 10 万件空气供给系统产能,引入气囊生产线实现从部件到系统的全链条供应。
随着各家疯狂扩产,空气悬架产能有过剩风险。按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给出的预测数据,2025年国内市场乘用车空悬的前装标配交付量预计在110-120万辆区间,同比增速在40-50%左右。而按照目前行业的产能规划来看,供过于求已经是确定性趋势。
当然,尽管目前国产新势力一路高歌猛进,在成本方面取得巨大优势,但与海外的技术竞争并未站于上风。
许多玩家争夺一小块蛋糕,久而久之价格越来越低,利润也越来越低,如何破局成为关键问题。
当前,孔辉科技凭借与理想、岚图等车企的深度合作,2024 年以 41.3% 的市占率位居国内空气悬架市场首位,技术验证与产能响应能力较强。
公司为包括理想在内的诸多国内客户开辟专属产线,缩短交付周期,支撑理想月销破万的产能需求,能够解决刚需。
当然,价格战也给了孔辉压力,目前,国产单腔空簧价格已经从 1.5 万元降至 1.2 万元,叠加公司研发投入不足(2024 年研发费用 1.04 亿元,行业排名第 36),导致孔辉的净利润率低于 2%。目前,孔辉正通过湖州基地 180 万台套产能建设和材料技术突破(如氢化丁腈橡胶气囊)寻求破局。
保隆科技属于商乘全域布局。公司以商用车 + 乘用车全域布局推动装机量占比达 19.6%,核心配套车型包括岚图追光(搭载 CDC + 空悬)、星纪元 ET(标配空悬)等。
2024 年上半年,保隆研发费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重点提升ECAS 系统响应速度,还重点提高了产品的空簧寿命。成本控制上,保隆通过中山双腔空簧生产线、材料国产化等策略,成功降低单套空悬成本,但库存积压和价格下探仍构成一定压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保隆在商用车后装市场(如重卡改装)占据较大份额,形成与前装市场的互补。
比亚迪则正在凭借全链条自主研发与深度垂直整合,重塑空气悬架行业的竞争逻辑。
其推出的云辇系统,第一次实现了空气悬架领域 “硬件(如空气弹簧、气泵等核心部件)与软件(智能控制算法)” 的完整协同。
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是云辇系统的核心优势。通过激光雷达对路面的提前感知,系统能预判路况并及时调整悬架状态,既提升了行驶舒适性,也减少了部件损耗,间接延长了使用寿命。
这种 “自己设计、自己生产、自己调试” 的全链条模式,不仅摆脱了对外部核心部件的依赖,还避免了额外的专利授权成本。
技术上的积累仍是外资企业的核心护城河,面对本土品牌的竞争,威巴克、大陆集团等国际巨头也在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外资企业的本土化不只是生产转移,还包括针对中国市场的技术适配。在国内研发中心开发的部分技术,甚至反向应用到了全球其他市场的产品中。
在此情况下,可靠性与成本平衡都是焦点,既要做到高质量的空气悬架、又要具备更低的维护成本,当前是短暂的喘息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