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,机器轰鸣声奏响发展强音。在安徽鸿桥空气减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机械臂精准抓取空气弹簧活塞部件有序装配,这批即将发往德国大陆集团的产品,见证着这家企业从国产替代到反向出口的蝶变。作为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缩影,这样的创新故事正在这座皖南山城不断上演。
在安徽鸿桥的实验室里,技术团队正对新一代空气弹簧活塞进行测试。这家脱胎于乡镇弹簧厂的企业,历经四次转型跃升,如今手握40项专利,主导制定三项行业标准。“从油封弹簧国家标准到空气弹簧活塞、盖板两项行业标准,我们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研发经费。”副总经理李红杰指着车间内MES系统显示屏说,通过数字化改造,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%,今年海外订单已占总量三分之一。
宁国市以“链式思维”重塑产业格局,推动零部件企业从零件生产向总成制造攀升。中鼎集团通过跨国并购引进9个高端项目落地,亚新科建成亚洲首条无飞边皮碗生产线,保隆科技气门嘴销量登顶全球。目前,全市128家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中,5家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形成从基础件到智能底盘系统的完整链条。2024年,该产业规上产值突破300亿元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。
“政府打造的‘创新生态雨林’让我们如鱼得水。”华晟塑胶销售经理徐正辉的感慨道出企业心声。这家专注工程塑料配件的企业,依托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,与浙大、合工大共建实验室,将产品精度控制在0.01毫米级,成功打入欧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。
宁国市构建“四链融合”服务体系:创新链上,4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赋能关键技术攻关;资金链上,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护航重大项目;人才链上,“博士创新工作站”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名;服务链上,“亩均英雄”评价机制倒逼企业提质增效。正是这样的生态培育,让华晟塑胶在行业波动中逆势增长,亩均税收三年翻番。
夜幕降临,鸿桥公司的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,技术团队正与墨西哥客户进行跨洋视频会议。这种“宁国时间”对接“世界时钟”的场景,已成为当地企业常态。通过实施“基地在宁国、配套在海外”战略,全市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年均增长25%,产品进入奔驰、通用等国际车企供应链。
政府搭建的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区,为企业打开对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。总投资144亿元的鼎瑜智能底盘、宁国时代新能源等项目建成投产,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园吸引30余家外资企业落户。如今的宁国,既能看到意大利技术专家在桑尼泰克指导轻量化生产,也能见到德国工程师在中鼎密封件车间调试设备,国际元素深度融入产业肌理。(汪成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