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显示,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在14年间达到了最高值。这表示很多美国底层民众没办法做到收支相抵,日子过得很困苦。
如果政府给进口商品增加10%的关税,进口商会把运输、仓储、资金占用这些成本统统算进去,最终消费者实际要多付的涨价幅度往往会超过15%。
智库算过账,中产家庭每年在日用品上得多花差不多一千美元,这跟普通家庭半个月买菜的钱差不多。
通货膨胀就跟弹簧似的,刚刚被加息政策给压下去了,可紧接着因为关税把进口成本给抬高了,它又反弹回来了。
美联储一方面想着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,另一方面又担心通胀会再次冒头,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直接体现在一直处于高位的利率水平上。
这种矛盾其实来自两个根本问题:政府花的比赚的多,同时进口也比出口多。就像家里既要还房贷又要供孩子上学,只能不断刷信用卡,但透支额度终归有限。
现在美债已经突破36万亿了,这种借贷度日的模式,全靠美元的国际地位勉强维持。
要是美元指数一直处在108之上,那就表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来说不值钱了,买美国的商品也就会更贵了。
二战结束之后,美国的制造业到达了最兴盛的阶段,曾经在全球所占比例达到了60%,这支撑起了美国较高的生活水准,汽车工人仅仅凭借自己的双手就能够过上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。
但随着金融业的崛起和产业外迁,美国制造业逐渐衰落。到2024年第三季度,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剩10%。
那些企业为了压低成本,就把生产线迁移到了国外,而华尔街则借助那些复杂的金融工具,将实体资产转化成了交易代码。
这种“去工业化”的过程就跟慢慢流血似的,等察觉到问题了,整个产业生态都已经很难再恢复了。
特朗普上台后,喊出了MAGA这一口号,他打算通过征收关税来实施保护措施,给企业降低税收,与此同时扩大能源出口,重振美国制造业。
关税在短时间内会让生活成本升高,制造业的回流,却被劳动力短缺以及配套不够的情况所限制。
说要让制造业回来,但重建整个生产体系可能要花几十年,就如同中国花了三十年才构建起的产业链,美国或许得让两代人去付出努力才行。
特朗普上一次执政期间,尽管推行了一些关税政策,可制造业回流的成效并不好。
之前拜登政府推出了《芯片法案》,目的是将芯片制造业吸引回来。起初厂房投资较为活跃,不过之后,设备投资以及人才短缺成为了阻碍后续发展的重要问题。
大量的资金涌入虚拟经济,挤压了实体产业的资源。宁愿在股市里空转,也不愿投入回报周期长的制造业。
这个之前在自由贸易体系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,如今老是把关税大棒挥来挥去,从中国到欧洲、从加拿大到墨西哥,这些地方都成了它的目标。
美国要是想限制中国造的商品,那实际上也是在把美元的价值基础给削弱了。要知道货币的信誉得靠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能力去撑着。
不过得清楚地明白,产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系统工程,仅仅依靠关税是没办法改变这种趋势的。就像马拉松比赛不能靠绊倒对手取胜,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自身肌肉力量。
美国老百姓正在承受这场经济实验带来的后果。但关键在于,这种代价到底能不能换来制造业复兴?还是说在给更大的危机埋雷?
历史已经向我们表明,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就如同沙滩上搭建的城堡一样,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短期看,老百姓在为政策买单;长期看,制造业回流就如同一场赌上20年的博弈。
但别忘了,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的蜘蛛网,硬要去撕扯的话,搞不好最后大家都得掉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