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小打小闹的百姓经济,经富阳市高桥镇强力整合、全盘布局之后,集聚效应初显
远销日韩等国际市场的毛笔、拥有行业十强的弹簧企业,还有亩利润近千元的300多亩种蚕基地、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的锅炉配件产业……昔日里小打小闹的百姓经济,经富阳市高桥镇决策者强力整合全盘布局之后,一年不到的时间,集聚效应初显。如今,这四大产业与新开发的农业观光园一道,构筑了高桥镇的产业集群,为高桥的强势发展添了一抹亮色。
导岭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里,中老年农妇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,正麻利地制作大小不一的湖笔。“别小看这一支支笔,在国际市场上很吃香呢。”农妇闻玉凤见有人来,乐滋滋地做起了介绍。
如今,从导岭村这个小山村里每天要生产出两三百支毛笔。均价在四五千元一支的湖笔在国际市场上赚了个钵满盆满。据介绍,最近当地一支制作精良的湖笔以1.5万元的价格被日本某博物馆买下来,作为馆藏之物。
村主任闻星根带着记者在村里绕了一圈,指着面前鳞次栉比的高楼说:“许多村民靠着这一支支毛笔,盖起了三层以上的小洋楼,还有些人干脆在富阳城里买房置业。”
导岭村生产毛笔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。最兴旺的时候冒出了四五十家毛笔企业,但当时产品雷同,产品附加值低。高桥镇政府对此加以整合,如今只保留了七八家企业。企业数量少了,企业的利润却普遍好了。不仅如此,毛笔生产的产业链也越拉越长了,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毛笔粗加工,村民们的年收入普遍达到了7000元左右。
在杜墓村这个只有690多人的小村里,不仅有全国弹簧行业10强之一的杭州兴发弹簧有限公司,而且还有一大批中小企业,构成了一个产业群落。
过去,该村的弹簧企业之间跟风模仿,搞恶性竞争。高桥镇意识到这一问题后,果断决策,全力打造一个强调企业间分工合作的弹簧基地。当地积极培育行业龙头,为其他小企业起到示范、辅导作用。
如今,小企业一有技术难题,就来咨询大企业。而大企业也不再像防家贼一样防着他们:“大到600多公斤,小至头发粗细的弹簧在我们这里应有尽有,各家企业生产的弹簧品种都不一样。”该村支部书记邵承玉告诉记者,当地有100多家弹簧生产企业,年产值8500多万元。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,这里已成为全国除了诸暨之外的第二大弹簧基地。
在高桥镇接待室里,镇党委书记吴祖仁铺开了全镇规划图。听他的介绍,全镇北部、西部、西北角等边远山村有弹簧、观光农业、种蚕等五大基地相继“落地生根”。
打造五大基地的理念始于年初。“我镇处在前有标兵、后有追兵的位置上,要实现高桥经济发展的大突破,必须走工业功能区规模经济和特色块状经济相结合的路子。”吴祖仁如是说。他同时坦言,五大基地的建设,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,还有一段路要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