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(中国大陆)-官方网站

高中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doc—必威-官方网站
新闻中心 分类
高中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doc 发布日期:2025-08-10 16:14:40 浏览次数:

  物理必修1 公式 1.平均速度: 2.匀变速直线)基本公式(知三求二) Vt = V0 + a t x = vo t +a t2 几个重要推论: (1)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: (2)AB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: (3)匀速:vt/2 =vx/2 ,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)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s……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:22:32……n2 ② 在第1s 内、第 2s内、第3s内……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:3:5……(2n-1) ③ 在第1m 内、第2m内、第3m内……第n m内的时间之比为1::(……( (5)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,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,在连续相邻、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:Dx = aT2 (a: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: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) (6)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,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:XN-XM=(N-M)aT2 (7) 逐差法: 3.自由落体运动 V0=0, a=g ① ② ③ ④ 二、力学 1、重力:G=mg(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,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),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。 2、弹力:F=kx (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,k为劲度系数) ,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:①接触;②发生弹性形变 3、摩擦力产生条件:①有弹力;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;③接触面粗糙 (1)滑动摩擦力:f=uFN ,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, 为滑动摩擦因数。 (2)静摩擦力的大小: ① 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,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。 ② 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,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。 ③ 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。 ④ 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 注意:两物体间有弹力,不一定产生摩擦力,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,必有弹力产生。 4、力的合成 ① 、 同向:合力 方向与 、 的方向一致 ② 、 反向:合力 ,方 向与 、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。 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:F1-F2 F F1 +F2 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、也可以小于分力、也可以等于分力 5、力的分解 (1)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,-----有无数多组解(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) (2)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 又知F1、F2的方向——有一组解 ② 又知F1、F2大小(F1 F2)——有一组解 ③ 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——有一组解 ④ 又知F1的方向及F2的大小: A. 当FF2Fsin 时——有两组解 B. 当F2=Fsin 时——有一组解 C. 当F2F时——有一组解 6.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:F合=0(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) ①二力平衡: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,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,作用在一个物体上。 ②三力平衡: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,用三角形法则 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,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 三、牛顿定律 1、牛一定律: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,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. (1)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. (2)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. (3)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,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. (4)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,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. (5)注意: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.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,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,概括总结出来的.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;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,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. 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: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. 2、牛顿第三定律: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,F=-F/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不同点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两个力涉及三个物体 两个力涉及两物体 可以求合力,且合力一定为零 不可以求合力 两个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共同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平衡 表现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一个力的产生、变化、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 两个力一定同时产生、同时变化、同时消失 共同点 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、作用在一条直线、牛顿第二定律: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,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;a的方向与F合的方向总是相同,F=ma 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: 受力情况 运动情况,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a 4、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 (1)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(或对悬挂物的拉力)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,称为超重现象。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。 (2)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(或对悬挂物的拉力)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,称为失重现象。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。 (3)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,处于完全失重状态。 (4)注意:超重和失重现象中,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(重力)并没有变化。 5、力学单位制: 在国际单位制(SI)中,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、质量和时间,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、Kg和s,除力学中的三个外,还有电流、热力学温度、物质的量、发光强度这四个,对应的单位是A、K、mol、cd。 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,叫做导出单位。如力、速度、加速度等的单位。 附加 一、力学常用公式: ①重力: ②弹簧的弹力: ③滑动摩擦力: ④合力的范围:≤≤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: 下滑分力:G1=mgsinθ 垂直分力(压力):G2=mgcosθ ⑥牛顿第二定律: 二、常见非常有用的经验结论: 1、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------=tanα; 2、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a=gsinα,物体沿粗糙斜面滑下a=gsinα-gcosα 3、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,在速度相等时,距离有最大或最小; 4、物体沿直线运动,速度最大的条件是:a=0或合力为零。 5、两个共同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,两物体间的弹力为=0,加速度相等。 6、两个物体相对静止,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