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(中国大陆)-官方网站

中国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前空翻为何比后空翻难万倍?—必威-官方网站
新闻中心 分类
中国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前空翻为何比后空翻难万倍?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15:56 浏览次数:

  一段仅15秒的视频,让全球科技圈沸腾了!据多家媒体报道,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PM01人形机器人以优雅姿态完成前空翻,这项被武术高手称为“力量与灵巧完美结合”的动作,首次被钢铁之躯完美复刻。这个诞生仅两个月、售价不足10万元的机器人,究竟藏着怎样的黑科技?这场看似炫技的表演,又预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?

  当深圳众擎的PM01人形机器人完成前空翻动作的视频刷屏网络时,评论区瞬间被“中国功夫”“赛博武侠”的惊叹声淹没。这个身高约1.5米、体重仅相当于成年男性一半的机器人,在0.8秒内完成了加速、腾空、翻转、落地四组动作,且姿态优雅如行云流水。但鲜有人知的是,这个看似轻巧的“前空翻”,背后竟藏着堪比人类体操运动员挑战奥运金牌的技术天堑——它不仅需要机器人具备瞬时爆发的“肌肉力量”,更需要一套精密如神经网络的“运动大脑”。

  提起机器人空翻,人们总会想到波士顿动力的Atlas——这台液压驱动的“钢铁侠”曾在2017年以一段后空翻视频震撼世界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前空翻的难度系数远超后空翻,甚至被美国科技媒体称为“动态平衡领域的珠穆朗玛峰”。

  这当中的原因在于:当机器人执行前空翻时,重心必须大幅前移,导致腾空阶段的角速度需求激增,而落地时仅靠双腿触地面积支撑,稳定性比后空翻低60%以上。这就像人类运动员完成前空翻时,稍有不慎就会因头部前倾而栽倒,而机器人还要额外对抗金属骨架的惯性力矩和关节驱动的响应延迟。

中国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前空翻为何比后空翻难万倍?(图1)

  众擎团队为此重构了机器人的“运动神经”。他们在关节中植入高精密减振弹簧,利用物理储能原理将电机负荷降低40%,使膝关节能在0.02秒内爆发出相当于人类短跑运动员3倍的扭矩;同时,通过融合视觉传感器、力觉反馈和惯性测量单元,机器人能在空中实时计算重心偏移量,以每秒500次的频率调整28个关节的角度,误差控制在0.5度以内。

  这种“毫秒级动态平衡”的实现,相当于让一台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半空中自主修正轨迹——即便是波士顿动力最新发布的电动版Atlas,至今也未公开类似能力。

  有趣的是,众擎工程师在设计空翻动作时,曾深入研究武术运动员的生理力学数据。他们发现,人类前空翻的完成度高度依赖髋关节屈曲幅度和手臂摆动时机,这与机器人关节扭矩分配和传感器时序控制存在惊人的相似性。

  例如,PM01在起跳阶段会模拟人类“摆臂蓄力”的动作,通过大臂关节的瞬时加速将角动量提升;而在翻转中期,其腰部伺服电机则以脉宽调制方式精准分配能量,避免因过度旋转导致落地偏移。

中国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前空翻为何比后空翻难万倍?(图2)

  这种“仿生学+动力学”的融合,恰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突围的缩影。当波士顿动力因液压系统维护成本高昂、商业化落地困难而屡次易主时,众擎凭借电机驱动、全栈自研和深圳产业链优势,将单台机器人成本压缩至Atlas的5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PM01已具备开放式的“具身智能”架构——其SA01机型正在高校实验室中学习焊接、搬运等工业技能,而下一代产品将集成AI视觉导航,目标直指家政服务和应急救援场景。

  众擎的前空翻突破,恰似一记重拳击碎了西方在高端机器人领域的“技术护城河”。它证明了中国工程师不仅能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,更能在无人区开创新范式。正如团队创始人所说:“机器人的终极使命不是炫技,而是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。” 当PM01稳稳落地的那一刻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技术里程碑,更是一个信号:在智能革命的赛道上,“中国智造”正在用硬核创新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“功夫传奇”。